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区块链的定义、技术特点及发展过程,并结合出版信息化的规律,提出了区块链在出版业应用的三个必要条件,进而展望了区块链在出版业的两种应用。
关键词:区块链去中心化版权保护模式创新
本文刊于《出版参考》年10月刊区块链随着比特币的火热而逐渐为人所知,并演进为一项独立的技术。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就指出:加强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行业应用正在从数字货币向供应链、版权等非金融领域渗透扩散。
一、区块链的定义
目前对于区块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更多是从技术特性方面去描述。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它并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向数字加密货币,集成了密码学、分布式存储、点对点网络等技术及共识机制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区块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多副本账本,每个副本就是一个区块,每笔交易的更新都需要各个副本同时确认,保证交易记录不可被篡改,并能够被追溯。区块链最大的创新即在于去中心化和建立信任度。
基于密码学、分布式存储、点对点网络的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自信任化、数据防篡改等特点。
(一)去中心化
不同于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式的产品架构,区块链应用没有中心化的服务器和管理机构,数据的传递、交换完全依赖网络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完成,各个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一个节点甚至几个节点的损坏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网络具备很强的健壮性。
(二)自信任化
区块链的运作逻辑完全依赖基于算法的共识机制,交易一旦被记录,便被全网所有节点确认,从而实现了在区块链内的自信任化。这种信任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商业环境中基于法律或中介认证的机制,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预。
(三)数据防篡改
区块链采用了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系统中每个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账本”的拷贝。另外,区块链还通过共识机制来增加恶意修改数据的成本,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内容。
二、区块链的发展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支撑技术,诞生于年底。最早的区块链系统,以分布式账本、块链式数据、梅克尔树、工作量证明等为主要特征,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年,以太坊诞生,它通过以太坊虚拟机(EVM)构建了一个类似传统“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生态系统,能理解并执行通过以太坊特定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由以太坊虚拟机执行的软件/应用程序被称为“智能合约”。分布式应用与智能合约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进入了“区块链2.0”时代。这一阶段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智能合约、虚拟机和去中心化应用。
年9月发布的《区块链3.0共识蓝皮书》提出了“区块链3.0”的概念,其核心特征是“数字权益账本”,要解决的是真实世界、数权世界之间资产权益映射和价值转移问题。[1]
当区块链的应用从数字货币领域向其他行业推广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技术方面的一些不足。
(一)交易效率低
由于区块链采用了分布式存储技术及全网共识机制,意味着每条交易数据都会在各个节点进行广播、记录,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广播及记录的数据量便呈指数级增长,这种高数据冗余机制虽然能保证交易数据不被篡改,但是也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例如,比特币每秒的交易次数为6-7笔,改进后的以太坊也只能达到20笔/秒。
(二)运行能耗高
由于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的设计,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节点的参与,例如比特币是用“挖矿”这种机制来激励节点提供系统运行所必需的算力。随着节点的增加,以及“挖矿”难度的增加,系统运行所消耗的算力也越来越大。
能源价格比较服务网站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