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我认为,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提出这个概念是好的,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是,若仅仅停留在概念创新,不从用户需要和图书馆本质和实际业务出发,去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智慧图书馆也许仅仅停留于相关文献之中,很难改变图书馆的实践,对图书馆事业的推动作用将非常有限。
其实,对于普通读者或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什么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他们关心的是,他们到图书馆体验是否好,能否解决其问题,或者缩小信息或知识势差。
智慧图书馆是我们图书馆学界和业界为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而提出的新概念。尽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也缺乏对其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但是,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图书馆学人对图书馆发展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高度的事业心。不过,愿望很美好,重要的是付诸实践。无论智慧图书馆设想的多么完美,智慧都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需要我们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的通力合作,去研究解决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智慧图书馆的路还很远很远。我建议大家,阅读一下华中师大李玉海教授等的论文《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当前,智慧图书馆有关问题,该论文多有论述,在此我不再多说。
关于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大问题。我对智慧图书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只能借此机会,粗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客观地说,起初我对智能图书馆或智慧图书馆这种称谓有一些抵触。我是想,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二十多年了,其实除了馆藏资源构成的变化,用户文献获取的便利性的变化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服务水平没有太多改变。其实,一个机构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么。你能满足社会什么需要,你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或者说,图书馆的价值,不是我们自己说的,而是取决于社会大众的感知和认识。当然,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一个好的创意,既可以“吸粉”,又可以增加“流量”。也许通过这种概念上的创新,能够改变图书馆的现状。
我个人认为,未来图书馆学界应加强智慧图书馆相关理论研究,例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图书馆馆员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馆员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服务社会之宗旨。如何基于任务与场景对文献或知识进行组织,如何对馆藏文献进行数据化和语义化等等。总之,图书馆界应加强基础业务建设,针对数据智能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构成的变化,加强馆藏文献的数据化语义化建设。同时,加强馆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不能依赖于“机器+软件+数据”,主要还是我们馆员的智慧。
2索教授,最近十多年来,您一直在主持《图书馆学科发展报告》的跟踪研究,请您结合这方面的情况谈谈图书馆学与智慧图书馆研究方面的情况。
自年至今,整整十年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我们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国家图书馆等全国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的多家单位的专家开展了三期《图书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跟踪研究。在这里,我还是要首先感谢一下参与跟踪研究的专家,南开大学的柯平教授、北京大学的张久珍教授、中山大学的张靖教授、武汉大学的吴丹教授、南京大学的欧石燕教授、河北大学的金胜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贾君枝教授、北京大学的张广钦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齐虹副教授等等。总体上看,图书馆学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少,但质量偏低。我时常听到一些“专家学者”讲两个问题,一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脱节;二是理论研究论文太多。其实,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跟踪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客观上,近些年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并不活跃,也鲜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智慧图书馆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国内相关文献已经有数千篇,可以说是近期的头号热点,各种期刊也是争相发表相关论文。我认为,学术上的探讨争鸣是好事。但是,我还是想建议,应该理性地看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等问题。我们在研究和开展建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跳出图书馆,站在全社会和用户的角度思考一下,社会和用户对我们有何期待?我们研究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否有帮助?我们图书馆的这项实践,改变了什么?对于馆藏管理和用户服务是否有提升?等等。避免一些“基于一个虚假预设,开展一些虚假的毫无意义的研究”。另外,科学理性地认识相关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转型。但技术的推动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我们图书馆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仍然有赖于图书馆馆员的聪明才智!引用格式:索传*.智慧图书馆的未来该如何发展?[EB/OL].(/7/30)[引用日期].推文网址.
—END—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