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聊聊古代图书分类
TUhjnbcbe - 2021/8/25 17:08:00
白癜风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786525.html

前言

关于《梦话》

《幽梦影》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小册子,阅读那些言简义丰的词句,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事总在脑中闪现,不知不觉就写下了许多文字,如同做了一个久远的梦,故名“梦话”。

第一话

一、聊聊古代图书分类

1、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这一则大意是不同的书要放在不同的时间去读,而且作者给出了理由,确实值得参考,而其中涉及到的图书分类知识也可以了解一下。

聊聊古代图书分类

“经史子集”是古代图书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图书划分到经、史、子、集四大类中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史书类著作,也包括地理、谱系、起居注、时令、目录等;“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指个人文集等,包括诗、文、词、赋等,它们统称为四部。不过,这种分类法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最早的书大约出现在殷商时期,有《尚书》佐证。其中的《多士》是周公迁殷商旧臣到东都洛邑时(今河南洛阳市)发布的文告,有这样的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思是你们知道,只有你们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这个“册”字是个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是几根竹简用绳子或皮带连起来的样子,这些用于记事的简就是典册,就是殷商时期的书籍,也是中国最古的书籍。

在此之后,书籍的增长速度应该是非常迅速的。春秋时期书籍已经需要分类整理,孔子就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今天我们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孔子整理编辑的。西汉成帝时,对宫廷藏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校理,宗室刘向参与了校书工作,历时19年,将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图书分入六大类。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都撰写一篇叙录,记述作者、内容、学术价值、校勘经过等,这些叙录就附在各书之中。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将它们汇抄在一起,取名《别录》,意思是把众书的叙录汇集起来,别为一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别录》。刘歆又把叙录的内容进行简化,把记录的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和前面总论性质的“辑略”共称“七略”,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它使用的是六分法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分法有些不适用了,因为各类图书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各类图书数量相差不大,到了魏晋,兵书、数术、方技类明显减少,史书则大量增多。这时卷帙浩繁的史书已经不能再附于“六艺略”,单独成类已是势在必然。到西晋时,荀勖(xù)便进行了变革,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对应经、子、史、集。对!经子史集,没错!这是四分法的雏形。东晋的李充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时,也是用甲乙丙丁分类,不过他把乙和丙对应的“子”和“史”调换了一下,变成了经史子集,从这以后,官修图书基本就沿用这个体制了,但分类还是叫甲乙丙丁。

四分法什么时候开始用经史子集的名称没有确切的说法,总之唐初魏征主持修撰《隋书》的时候已经用经史子集作为四部的部称了。一直到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依然是以经史子集分类,只在更细的分类时做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四库”就是指经史子集四类,因为收藏于四库而得名,乾隆希望把天下所有的书都收录进来,故名“全书”。编成的《四库全书》虽然没有囊括中国古代所有图书,但已经包括乾隆之前的所有重要典籍。可以说《四库全书》是四分法的代表之作。

下面说的就和图书分类没什么关系,而是由这则衍生出来的。

《四库全书》编成后,为了保存与传播,乾隆帝调用了很多人来抄录,一共抄录了七份,分别收藏在七个地方——故宫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统称“北四阁”“南三阁”,“北四阁”不对外开放,“南三阁”可以抄阅。这些抄本用的都是浙江上等的开化纸,封面用丝绢装裱。四个类别的封面颜色不同,“经”部四部之首,如春之始,用绿色;“史”部著述浩繁,如夏之盛,用红色;“子”部采众家学说,如秋之收,用蓝色(南三阁用玉色);“集”部诗文荟萃,如冬之藏,用褐色(南三阁用藕色),四部与四季相对应。这则说“经”要冬读、“史”要夏读、“子”要秋读、“集”要春读,与上面的顺序略有不同,不过也不矛盾,因为一个是类别之喻,一个是阅读建议。实际上,读什么怎么读都无定法,只看喜不喜欢读、想不想读。

眠风听蝉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聊古代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