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行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大民众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出版行业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包括:电子出版等新技术对纸质出版物带来冲击,市场化竞争要求出版经营更加高效敏捷,读者需要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地获取出版物,这对出版行业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行业变革发展之际,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的新华联合发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联合”)应运而生,致力于在新时期探索图书出版物流的升级拓展之路。
带着使命成立的新华联合
新华联合成立于年5月13日,拥有国家一级总发行权资质,致力于成为我国先进的出版物流通发行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沈致金对于新华联合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他认为,新华联合的先天优势决定其必然会成为先进的图书发行物流企业。
首先是来自*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新华联合母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就是为适应出版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改革发展的需要,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年4月9日成立的国家级出版机构。遵照中宣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发行业务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的指示,中国出版集团整合旗下资源成立新华联合发行有限公司,并获得了国家财*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
其次,中国出版集团的品牌效应、规模聚集效应也有助于新华联合的成长发展。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囊括了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这些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直接提升了新华联合的行业地位。
再次是股东单位的鼎力协助。公司的另外两家股东单位也拥有雄厚的实力: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出版业第一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文化企业;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则除了在图书发行领域的规模外,其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年收入超十亿,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新华联合集三家股东单位之合力,汇运营管理之精英,在图书的发行、物流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
最后是图书发行及物流的业务集聚基础牢固。新华联合物流中心项目集聚了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社图书物流业务,还包括股东单位在华北区域内的图书物流业务,使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江西新华和凤凰传媒在三方物流方面都有其丰富的探索和经验,这也使新华联合在创业之初避免了“水土不服”等现象。
虽然新华联合带有很多先天的优势,但是想要整合图书出版物流行业仍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为这个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低,物流基础比较差。据沈致金介绍,目前,我国的出版机构大多自营物流,拥有现代化物流中心的还比较少。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一次性投资大,并且必须有充足的业务量,产生规模效应才能保证其运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单一的出版机构往往没有这种投资能力和充足的业务量。
第二,传统出版机构思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新的市场形势下现代高效的物流体系对于出版社经营的重要性。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前,旗下各家出版单位的编辑、物流、发行、经营都各自为*,租用的都是条件比较简陋的仓库,物流操作是完全手工操作,没有现代化物流设备,没有信息系统。集团成立后,旗下各家出版社需要从简单的物理整合升华为化学反应,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物流整合是关键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其他的整合(业务、资金等)都无从谈起。现代化的物流能够带动经营业务发展,能够为出版社领导做经营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而且从整个产业链条上来看,上游出版机构的物流作业水平也远远低于下游客户。出版社的物流水平落后于下游经销商、书店的物流水平,这也不利于企业整合产业链,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而新华联合成立后则凭借产业集聚优势,致力于给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整个出版发行行业带来改变。新华联合承接的是中国出版集团17家出版社的物流业务,每年的发货码洋合计达35亿,客户网络覆盖全国。新华联合依托已有的集团物流渠道和规模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如吧在京出版社和发行企业的图书物流业务并入新华联合的物流网络,最多可达亿码洋的年发货量,将会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实现合作共赢。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建设情况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作为公司的核心项目于年开工建设,现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能够正式运行。沈致金表示:“新华联合物流中心代表了目前出版物物流的最高管理水平,传统物流模式导致的效率低下、频繁移库、人工紧缺等各种问题在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将被一一化解。”
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新华联合物流中心要做到业内功能第一、效益第一、规模第一、形象第一。该项目整体投资为11亿元,从规模和体量来看都是业内最大的建设项目。项目涉及土建工程、库内工艺设计和设备投资等,复杂度非常高。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址。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潜在客户群。新华联合物流中心既要辐射全国,又要适用城市配送,所以最终将物流中心定于顺义区北小营镇宏大工业园内,距北六环15公里,距市中心50公里,从市区到北小营镇有多条公路到达,可非常方便地满足城市配送。该园区属于北京市物流规划布局的空港物流带,距首都机场35公里,距京承高速22公里,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接下来就是工艺布局和设备的选型。新华物流中心建设10.6万平方米的图书配送中心,设计年吞吐图书码洋不低于70亿元,其所有的工艺流程、库区布局和业务流程都是从图书物流业务需求出发。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货到人”拣选系统、高位立体库存取系统、自动传输系统及路向分拣系统等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实现图书配发、包装、质检、路向分拣等环节的快速与高效。
同时,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在设立之初就考虑了物流需求的兼容性,将第三方物流的普遍需求与专业的图书物流需求相互融合,最终体现在工艺流程等各个环节。部分库区根据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设计,保证充分贴合潜在客户的业务需求。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也是一个智能化的物流中心,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优势,包括:仓储管理系统(WMS)、订单管理系统(OMS)、物流计费系统(BMS)、数据接口工具(EDIServer)。该套系统可以支持完整的物流运行过程,不仅将图书供应链上下游贯穿起来,同时也使物流全过程可视化,实现了上下游的数据交换传输及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管理。
混业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建成后,除了图书物流业务,还将开拓“非书”第三方物流业务。对于该公司混业经营的思路,沈致金解释如下:
“我们的主业是图书出版物流。但是,目前电子出版等新技术对传统纸质出版物带来冲击,市场竞争要求出版经营更加高效敏捷,要求传统的图书实现快速渠道销售,以缩短在传播效率上与数字出版的差距,这对图书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华联合物流中心确定了走专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将改变现有粗放的图书物流经营模式,精细化图书物流服务。其次是通过现代化先进的工艺和管理优化出版社的物流成本结构,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主要体现在物流全过程的可控性和可追溯,信息的实时性,作业的高效性,管理的精确性。”
目前图书的电子商务也是增长迅速的一种销售模式,与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同,这对图书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华联合物流中心的建设也考虑到这方面业务的需求。首先是保障电商订单的及时响应。传统的图书物流信息传递不及时,拣选配送的效率低,只能采用多库存的方式来供货。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可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EDI)实现订单一站式拣配。其次,新华联合通过与电商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供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服务。新华联合物流中心为出版社提供“一揽子”的物流服务,同时与电商企业通过EDI的数据交互共享库存。
最后,新华联合物流中心能提供增值服务内容。该物流中心将成为一个数据汇集的枢纽,贯通了供应链上游的出版社和下游的图书销售企业。通过对供应链全程的数据记录,在数据挖掘工具的辅助下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该物流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过程和决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图书的策划、市场推广乃至各出版单位的战略制订等将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未来的图书订制化生产、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拉式物流服务等等,都提供了可行性的基础。
至于新华联合为何要扩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沈致金也坦率表明他们的考虑:“一是有助于充实公司的业务量。当前社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第三方物流需求旺盛。充分利用图书物流产业链里面的现有资源,既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中心的产能,又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效益。第二,有助于拓展收益。通过图书物流与其它行业的产品互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应。而且图书品种多,物流作业难度大,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作业都有非常规范的作业标准和流程,使我们形成了明确的竞争优势。最后是降低风险。书业与其它行业的物流服务并存,可以有效预防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引起的业务量下滑风险,降低单一图书物流中心的经营压力。”
据沈总介绍,在新华联合物流中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已经为业务变动做了准备。例如,已经在C库预留了设备的接口,若书业的业务扩大,C库也可安装设备,调试系统,迅速扩充图书物流运营的产能;若业务量没有饱和,C库将作为第三方物流仓库。
目标及进展
据悉,新华联合提出了三步发展目标。首先,做好中国出版集团各出版社及股东单位的图书物流服务,打好基础。其次,拓展三方物流业务形成业态的补充和互动,提高效益。最后,通过联盟搭建全国网络运营平台,构建优势。
目前,新华联合已完成了第一步的基础工作,其物流中心针对于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各家出版社的物流服务已经全面展开,并计划将服务延伸至其它的出版单位。同时,新华联合已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建立合作,将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建成图书进出口业务的集散地和国际化的图书流通中心。为开展三方物流业务,新华联合也组建了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充分与各行业的客户进行接触,并定位于服务高端产业、服务周边产业、服务互补
产业。
沈总表示:“未来,我们会将物流服务拓展至全国网点并陆续开展图书的发行整合工作。在全网建设方面上,我们也明确了推广的战略。目前各省级‘新华系’企业,都建立了丰富的物流基础资源,在各省会及重点的地级城市都有先进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我们将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快速建立起全网的基础资源,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全网的高效运行。”
本文摘选自《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第1期
有转载与刊登,发表时请注明文章来源。
版权所属,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