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头条温哥华乐活网lahoo.ca编辑]
乐活按语
这些受欢迎的文学读物你打算入手看了吗?
年底了,各大外媒纷纷推出年度书单。看似一份简单的书单其实经过了媒体编辑团队和专家们的精挑细选。如果一本书得到多家权威媒体推荐,意味着多重认可,“优中选优”。小编综合分析多家媒体,整合出一份“好书中的好书”。
1.《世界与我之间》
(BetweentheWorldandMe)
作者:塔那西斯·科茨(Ta-NehisiCoates)
推荐机构:《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
“在美国,黑人对白人的恐惧是年来白人鞭打、灼烧、枪杀、囚禁黑人历史的产物。摧残黑人的身体是美国的传统,也是遗产。”作者科茨在书中写道。他以给14岁儿子写信的形式,将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所遭受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娓娓道来,其中不乏激烈言辞。
作者讲述了在巴尔的摩的成长经历。他害怕警察,因为“他们有摧残你身体的权力”;他害怕上街,因为“白人青年随时可能暴怒,甚至打断你的下巴、用脚踹你的脸、朝你射击,他们享受着权力的快感和狂欢”。作者告诫儿子,“你我属于美国社会种族阶层的下层,年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对黑人生命的掠夺根植于这个国家孕育初期,在后来历史中又不断加强,这种掠夺已经变成一种传家宝,一种智慧,一种默认设置,持续到我们生命尽头。”
科茨的书引发媒体和作家的热议,尽管言辞尖锐刻薄,人们却不得不承认和接受:它切中了社会时弊。
2.《迷失孩子的故事》
(TheStoryoftheLostChild)
作者:伊莉娜·弗伦特(ElenaFerrante)
推荐媒体:《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
小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好朋友Elena和Lila来自二战后的那不勒斯(意大利),她们出生在暴力和犯罪频发的贫民区。Elena是个乖孩子,她勤奋好学,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学校,逃离了那个落后的街区,成为知名作家,嫁给了一位身世显赫的教授。Lila虽然勇敢、聪明,但是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她上完小学就辍学了。她反抗、逃离,经过苦苦挣扎,还是没能摆脱掉贫民区。16岁就结婚的她,新婚之夜还遭到了丈夫的强奸和痛打。后来她进入一家香肠厂做工,砍砍剁剁,一身血腥。虽然最终也变得富有,但她原本的艺术天分被埋没了。
作者弗伦特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为人低调,从来都是以笔名发表作品,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这部作品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末篇。时间维度横跨六十年,描绘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风貌。同时,女性的命运也是一大主题,很多媒体都说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女权主义小说”。
3.《脱销》
(TheSellout)
作者:保罗·比蒂(PaulBeatty)
推荐媒体:《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这本欢乐、风趣的小说对美国种族问题进行了尖刻的讥讽。小说主角是一个黑人青年,受过良好教育但失业在家。他出生在洛杉矶南部郊区的贫民区,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说:“我会在我出生的那张床上死去,看着天花板上那道68年地震以来就有的裂缝。”他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学家,把他当做种族歧视心理研究的对象。他原以为父亲的研究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但是父亲被警察枪杀后,他彻底绝望。
他的愿望是在当地的学校实行种族隔离和在自己家里恢复奴隶制。这本书不只谈到了黑人在美洲艰难求生存的年历史,就连美国宪法、城市生活、人权运动、父子关系、宗教神灵等都被它讥讽了个遍。
4.《清洁女工手册:短篇小说选》
(AManualforCleaningWomen:SelectedStories)
作者:露西亚·伯林(LuciaBerlin)
推荐媒体:《纽约时报》,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华尔街日报》
作者伯林年去后留下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短篇故事,这本合集收录了其中的43篇。她将卡佛的简约和格雷斯·佩蕾的幽默融为自身独有的风趣和忧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伯林雕刻着奇迹。即便是平淡如洗衣房、为生存挣扎的母亲、搭便车的人以及败坏的基督徒,她都能发掘优雅的瞬间。伯林是一个被轻视的作家,她的才华迟早会被人们重新发现。
5.《命运与复仇》
(FatesandFuries)
作者:劳伦·格罗夫(LaurenGroff)
推荐媒体:《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NPR
同一段婚姻,在粗枝大叶的丈夫看来幸福美满,而心思细腻的妻子内心却隐藏着愤怒与委屈。小说第一部分名为“命运”,呈现丈夫洛特的视角。他是命运之神的宠儿:大学校园里的男神,魅力非凡,富有而且聪明。虽然最初在演艺事业上经历了一番挫折,他还是成为了世界知名编剧。*功章也有妻子的一半,妻子马蒂尔德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还帮他修改所有的剧本。小说第二部分命名为“复仇”,以妻子为主线。她没有那么幸运,成长过程中伤痕累累。在学校里面,她没有朋友。结婚后,马蒂尔德似乎没什么要求,对事业也没什么渴望,她把一切都排在丈夫之后。但是内心里却觉得婚姻是一场掠夺,夺走了她的朋友和才华。
6.《小生命》
(Alittlelife)
作者:汉雅·柳原(HanyaYanagihara)
推荐媒体:《经济学人》《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NPR
四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纽约闯荡,他们身无分文,四处漂泊,支撑他们的只有友谊和梦想。Willem是个帅气的演员;JB是个聪慧的画家,寻求进入艺术界;Malcolm是个屡屡受挫的建筑师;Jude内敛,难以捉摸,是四人组的中心人物。他们一起经历了成功,分享自豪,友谊越来越深。但是他们逐渐意识到,最大的挑战来自Jude,作为诉讼律师,他才华横溢;但是他无法摆脱他童年的创伤记忆,这种记忆包袱越来越沉重,几乎要将他压垮,并且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善与恶、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彼此交织。
7.《七次谋杀简史》
(ABriefHistoryofSevenKillings)
作者:马龙·詹姆斯(MarlonJames)
推荐机构:《经济学人》,英国布克奖
本书是关于牙买加“雷*”音乐家鲍勃?马利被谋杀的想象历史。书中塑造了七十多个角色,是对牙买加*治和贫穷、种族和阶层,以及美国和加勒比海之间脆弱多变的关系的探索。年12月3日,牙买加大选在即,音乐家鲍勃·马利将要举行一场音乐会,缓解一下紧张的*治气氛。然而,就在两天前,七个人持枪闯入他家。马利躲过一劫,音乐会照常进行,但是第二天他就离开了牙买加,两年内都没回来,小说以多元角色的口吻讲述了他如何被谋杀。讲述人有:**、证人、杀手、议员、老千、选美皇后、FBI和CIA雇员、记者等等。众多媒体用“史诗”一词形容该书。
8.《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EmpireofCotton:AGlobalHistory)
作者:斯温·贝克特(SvenBeckert)
推荐媒体:《经济学人》《纽约时报》
如果说18世纪的专属大宗商品是糖、20世纪是石油,那么棉花绝对是19世纪最重要的商品。在这份全面、雄心勃勃且令人不安的调查报告中,哈佛历史学家贝克特带我们了解了全球产业的每个阶段,这些产业都依赖几百万备受摧残的奴隶、佃农和工人。贝克特告诉我们,棉花的工业化充满了暴力,而这个故事也就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他在报道中称,即使在今天,一个永远在寻找更廉价劳动力的产业也依然还在进行大型竞争。
贝克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