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学者贾晋珠(LucilleChia)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是中国书籍史、印刷史研究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日前,该书中译本问世,值得
作者贾晋珠虽无意借《谋利而印》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却已敏锐察觉到了应该更谨慎地使用某些学术术语。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所提出的构建西方书籍史基本框架的“交流环”(CommunicationCircuit)概念,指通过作品的生产、发行和消费等事务,将作者、出版商、销售商和读者连接成一体的网络,要在这一模式下探讨书籍的生产方式与进入流通领域后的市场机制,必须基于涉及书籍刊刻、印刷、销售等商业活动的大量原始资料。正如贾晋珠所指出的,在轻视商业的传统中国社会,记载书籍印数和价格数据的资料寥寥无几,没有印刷厂的账本或经营记录、公证文书,以及出版商之间大量来往通信那样的材料。
贾晋珠意识到,必须从传统中国社会所遗留的文献资料入手,包括地方志、族谱、笔记、别集、少量官方文书、一些不经意记录下写手和刻工名字的刻本,以及解题目录和书志。为此,贾晋珠建立了详尽的数据整理工作,编辑了一个含有两千余部建阳刻本的目录,从十八部福建建阳族谱中整理出三个出版商世家的世系表,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朝代、书目、部类分析表格,考究细致,资料翔实。传统中国的商业出版者采取何种模式生产、销售书籍,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谋利从而使自身与官刻、寺庙刻书区分开来,从中可窥一斑。
为何选择福建建阳作为研究对象?贾晋珠从闽北地理特征出发,给出了解释:这个看似偏远的地区,却依靠物产和交通与江南地区维持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长期维持着传统中国出版中心的地位。它的印刷史“并非开始于中国雕版印刷发明之初,其在清初的消亡又比雕版印刷的整体衰落提早了至少两个世纪,而建阳本的故事的确与中国雕版印刷的光辉时代相契合”。贾晋珠梳理了从唐代印刷术肇始到清初出版业衰落这六百年间,福建建阳印刷出版的发展历程,并对每个时期的出版行业运作模式、商业出版者概况、具有代表性的建阳本做了详尽探讨,力求论述有据。
数百年间,建阳出版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建阳本质量的讨论。为何建阳在产出精刻本的同时,颇招非议的“麻沙本”更为迅速地流通全国?贾晋珠从现存麻沙印本的质量、种类入手,结合官方涉及出版的奏章、法律条文,指出宋代科举和儒学的兴盛创造了对应试类印刷品的需求,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麻沙本”这一现象是商业印刷繁荣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而建阳出版业在17世纪中期的彻底衰落,则是贾晋珠提出的另一个谜题。明清易代时闽北地区所遭受的混乱和破坏能否充分解释这一现象?自明初起一直蔓延于闽北地区的经济停滞是否才是根本原因?贾晋珠提出的假说是,建阳尽管地处福建,却一直属于江南地域经济圈。早期建阳出版业受到知识阶层活动的刺激,使闽北在宋代科举兴盛,并成为理学大本营;但在元代和明代,当该地区的文化衰落后,支撑书籍贸易的则更多为地理和经济因素;随着明清易代,闽北经济及地区间贸易不断衰落,建阳出版业亦一蹶不振。元建阳刻本《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书影三、“上图下文”——建阳本中的插图史贾晋珠通过梳理二千余本建阳刻本,提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