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互联网行业回归做出版,想和你分享这4
TUhjnbcbe - 2022/6/19 15:59:00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互联网公司呆久了,写什么都习惯列个一二三点。接下来我想分享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我想分享一下影响我做出职业选择的两个关键指点。

第二个部分,我觉得互联网行业比较值得其它行业借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

第三和第四部分,我想分享一下择业观。

两句截然不同的忠告

离职回到出版社后,至少有过不下30个人问我原因。就在三天前,和一位前同事聊天时,他还在问:“你为什么从一个风生水起的行业,转到一个相对传统保守的行业呢?”

我在4年前也被很多人问过,只不过那时候别人问的是:“你为什么从一个文艺的行业,转而去当‘IT民工’呢?”

我没有出尔反尔,每一次都是在头脑清楚的状态下做出的选择。4年前,当部门领导要离职之时,先跟我聊过一次:“如果你是真心想做内容行业,与其一直在出版社,不如先去更大的平台上看看。读者本质上也是用户。在移动互联的风口上,你能得到更多的用户数据,能得到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等你有所收获之后,再做选择也不迟。”我那时还比较迟钝,当即表示:不,我坚决要留下来做书,更大的平台?我不需要。

然而两天后,回过味儿的我突然就“真香”了。

“真香”过后,接着就是提出离职、交接工作。在离职谈话中,一位平日并不相熟的编辑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互联网、大数据容易产生趋同,要坚持对内容的理解,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否则,即使你未来还想回归出版,可能也已经不再适合这个行业。”

短短不到一周时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的两位“引路人”,至今仍对他们心存敬意。前者为我打开了视野,让我经历了一段自感非常酷、非常有收获的职业生涯,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归初心;后者则用编辑的本心告诉我应该坚守的底线,他的告诫也已经得到了验证。

互联网行业告诉了我什么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更多获得的是一些好的思维和习惯,尤其是经过“”的碾压,以及近4年的刻意练习。想说的有很多,我挑几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至今仍有用的。

第一个是用户思维。互联网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我第一次离职的时候,前任领导告诉我的是数据样本上的区别,其实数量上区别并不是真正的区别,最主要还是对待用户(读者)思维上的区别。当然,出版行业不可能像互联网一样能及时而广泛地收集用户需求和用户反馈,编辑们也不可能集体跑去和读者一一深聊。可以借鉴的是增强同理心。我至今仍认为专业的编辑一定是内容行业的最上游,用大数据指导选题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所谓同理心是指作为输出者要多考虑下游接收对象(不仅包括读者,还包括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上的人)关心和想要接收的信息。

第二个是数据意识。我前公司的CEO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告诫:不做“没收益、光自嗨、不高优”的事情。什么是收益?简单粗暴来说就是反馈在数据上。互联网经常被诟病收益驱动,听上去唯数据论、没有一点情怀和梦想。但正是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判断力,避免“自嗨”,聚焦于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并做到极致。数据分析就不展开说了,出版工作也离不开各种数据。一是不能孤立地分析数据,要结合工作的上下游环节综合进行数据分析。二是数据分析一定要明确结论和进一步优化方向,不然就是白做。

第三个是延迟满足感和精细化管理。放在一起说第一是我怕字数超太多,第二是这两条都让我一度觉得十分反人性,但事后又陷入“真香”。出版工作也有持续、琐碎等特点,这两点的磨练让我能更好地适应某种表面上的“无趣”。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啰嗦了那么多,还没说起重回出版的原因。我不是个守住初心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是个如此纠结的人但还是想写一下这篇文章的原因。如果我是为了初心回来的,那这件事就十分简单,告诉大家我在用爱发电就好了。

这几年来,我也是做过很多职业上的思考和规划,正常来讲,我在互联网的天花板还未到,职业路径也还有环节可以去践行,比如我曾经最感兴趣的user-growth。问题在于,当我把几条规划摆在眼前的时候,发现内心的天平还是更倾向于最初的那条。我对数据运营是感兴趣,但它只能带给我工作上的成就感。如果我回归做内容,我可能会是一个工作和生活中都开心的人。比如我最近在做的一件工作,下班地铁上要看书,早上到公司赶紧把整理下的内容写下来。看书思考的时间对我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又自然又一举两得。

上面说的是心理状态上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上次离职前那位编辑老师告诫我的东西已经应验:警惕被趋同,警惕被支配。得到预警的我已经很努力的在避免了,但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浪潮面前,我只是个被裹挟的对象。另外,我也发觉自己的思考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深入、持久思考的能力有衰退的危险。

这篇文章应该主要还是被新人们看到。我写了这么多,想要传递出来的其实是,喜欢读书并不代表你会喜欢出版业,出版业也不是完美的行业,更不是知识的乌托邦。正确的择业方式应该是尽早多体验,尽早思考,然后再做选择。在你经历了一些事后,还愿意坚持的那条路,才是最适合你的。

回想起来,整个离职过程中,最淡定的反而是我的老公。虽然我俩的兴趣爱好没有什么交集,我也很少跟他讨论工作上的事(我可能结了个假婚)。他听到我要去面试后,没说别的话,只是特别郑重地问了一句:你下定决心了?这么看来,他还是有点了解我的。

关于在出版行业工作

我的本科是新闻学,研究生专业是编辑出版学,我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下面挂着。武汉市的其他高校,比如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都设有出版相关专业,但应该是更倾向于数字出版,属于信息专业方向的。武汉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其他高校比如北京印刷学院又有很大不同。毕业后这几年来,出版学教育的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但按照之前的学科设置来看,学科定位和培养方向还不能算是很清晰。

从专业技能角度来看,我觉得当初设置的那些课程并没有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与此相反的是我本科时期的学习,传播学的很多概念、新闻写作的很多技巧,至今仍非常有用。在编辑出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数字出版、图书装帧设计、著作权法的很多课程(我最早的文章中列举过课程设置),但更多的知识来自于工作,甚至参加几次做書的线下分享或课程都有比较成体系的收获。工作期间也有和其它高校出版专业的老师有过联系,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但也一直没有时间好好交流。

不过,3年前有次同南京师范大学张志强教授交流的时候,他提出过一个设想:毕业后从事出版的学生,3年之后,5年之后是否还在出版行业呢?出版业实习的薪酬不高,如何支持有梦想的同学从外地北上追梦呢?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个扶持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呢?

综合以上那么多字,我有几个想法:

第一,如果现状和前些年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的话,出版专业亟需解决的还是学科定位和培养方向的问题。

第二,出版行业的核心能力是内容能力、知识储备,还有极致不怕琐碎的职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背景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

第三,实习是进行各种尝试的好机会,一定要到行业内极具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实习;如果无法一下子到达,那就通过多次实习提升自己,最终还是要冲着优秀出版机构进*。

第四,择业不是只靠情怀和想象,它更是一种综合性选择。

第五,关于出版行业的薪酬问题,以上述第四条为前提条件来看,可怕的其实并不是出版业收入不及其他高薪行业,而是你只有一个选择。

第六,很多事实证明,资助式扶持很多时候会事与愿违。但我赞同在第一条得以实现的情况下,高校与出版机构达成一些合作或协议,输送有潜力有想法的出版新人,并给予一定的帮扶。

3年前写的《有志于出版的大学生进,我们聊聊学习和工作》末尾处,我写了四个问题:

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有为喜爱的职业做过规划吗?

开始行动了吗?

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这个问题,我还是想问下你们。我自己的答案是:我回到了出版社,开始重新融入这个行业。我有新的规划,并且正在执行。希望下次我再给书君写稿,不是再写新人入门稿,而是能写写行业的心得和收获。

距离上次给做書写稿子有3年时间了,这几年间来(准确说是写稿距今3年,离开了4年),我从事着和出版行业截然不同但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行业,因此也得以换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观察。回到出版社后,和刘松有过两次短暂的沟通,刘松不是个爱说漂亮话的人,想象中热烈欢迎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互联网行业回归做出版,想和你分享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