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的孙先良摘下口罩,在阅览室入口刷了一下人脸识别后,根据自己提前选定的编号,坐在了标注“38”的座位上。片刻后,一个长得像酒店外卖机器人的“小机器人”匀速来到孙先良的座位前,他输入密码,取出了自己刚预约的读物——一本名为《5g的世界:万物互联》的书。
这是国庆期间,位于天山路的长宁区图书馆内出现的场景。今年国庆前夕,伴随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馆的热潮,上海首家智慧图书馆也在长宁区图书馆率先试点。人们在这里能体验人脸识别门禁、座位智能预约、数字人交互终端、送书机器人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智慧阅读场景。
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曾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现在,元宇宙里图书馆的模样,或许已经敞开大门,从想象慢慢融入现实。
机器人从“腹肌”里变出宝贝
孙先良等待机器人将图书准确无误地送到自己的座位,大约历时5分钟,比原先自己登记选书、工作人员到书库里找书再递给他,快了一倍。对这位长宁区图书馆的忠实老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当看到橙色的机器人驶入眼帘,他输入预约密码,机器人马上打开身上四块“腹肌”中的一块,书就静静躺在这一格书柜中。
“我爱看最新的东西,最近很火的‘元宇宙’,还有5g、物联网,图书馆里这方面的书更新很快、选择很多。”对于喜欢新潮话题的孙先良来说,从机器人“腹肌”里拿到自己选的书,还不是最酷的环节。“我是请门口那位‘数字人’小姑娘帮我预约的书,她推荐我看这本。”
孙先良口中的“数字人小姐姐”名叫馨叶,取自智慧图书馆“新页书房”的谐音。只要在长宁图书馆办过借书证,并绑定了个人信息,她就会根据读者以往的借书喜好,推荐馆内新入的藏书。她还有个线上小程序作为帮手,读者选定书目后,可以选择“在馆阅读”或“自助取书”。选择前者,就会有孙先良那样从机器人肚子里取书的体验;选后者,就是从无接触智能柜里取书带回家。二者操作起来都像是取一份“图书外卖”。
虚拟数字人、移动端小程序、送书机器人,这些都是长宁区试点上海首家智慧图书馆的亮点。而无论是改造场馆空间,还是搭建基础的后端平台、建设应用场景,愿景都是图书馆服务百姓的初衷: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比如,数字人“馨叶”除了能与读者进行智能问答,还能提供导航指引、书目推荐、文献检索、预约借书、讲解展示、座位预约等服务;“新页书房”小程序能对读者预约的座位设置多个暂离选项,对读者进行信用管理。
机器人能快速无误地将书送到指定座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长宁区图书馆新引入的rfid智能书架。在“新页书房”工作区,屏幕上显示了所有智能书架的藏书目录。每本书都贴上了一枚芯片,将书放到任意一排智能书架,显示屏上就会实时显示该书所在的具体位置。
因此,当读者通过数字人或小程序预约图书后,工作人员只需看一下后台屏幕,就能马上锁定图书。工作人员取书时也有自己的暗号,比如“”,就是第二排第五号书架的第三行,位置锁定精确到行。眼下,已经有余册热门书籍纳入了“新页书房”的智能阅览试点。
人会被机器取代吗?
“智慧阅览、无接触取书的技术和模式,在商业上已经有了成熟的运用,比如人们日常取外卖,但却是首次运用到公共文化领域。”长宁区文旅局局长朱剑伟表示,试点智慧图书馆的初衷,是希望打造“未来图书馆”的画像。而一套智慧阅读场景、一个图书馆智慧服务系统,就是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
在长宁区图书馆的设计框架中,智慧图书馆包含了一套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基础平台,提供图书馆运行管理所需的人证核验、刷脸通行、人群检测、数字人交互等智能视觉算法。智慧图书馆首先要具备智能物联感知能力,实现迎宾数字人、智能借阅、座位预约与监测、机器人送书等四项业务模块,带给读者“看得见、摸得到、用得好”的智慧阅读体验。
在长宁区图书馆一楼和四楼阅读区域,还能看到多台rfid智能自助图书借还机。读者只需扫随申码登录,再扫一下图书,就能完成自助借还书。图书馆一楼还集中放置了多种智能设备,可完成智能借还书、图书杀菌,还有电子书阅读使用的“歌德机”,大部分借阅需求都可通过机器自助解决。
当图书馆越来越数字化,人们常见的图书管理员等岗位会被取代吗?
“智慧图书馆其实是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发生改变,人就可以去从事更高级的工作。”长宁区图书馆副馆长汤肖锋介绍,在疫情或设施改建等闭馆情况影响下,长宁区图书馆的年均流通人次依旧保持在.07万,年均文献外借量保持在86.98万册次,均位居上海区级图书馆前列。因此,数字化系统和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基础工作。
“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哪怕读者很熟悉图书馆流程,但从登记借书到拿到图书,最快也需要10多分钟。”汤肖锋说。除了借书流程缩短,智慧图书馆解决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图书的拒借率。“以前开架书库中的图书,如果你想要的书恰好被另一人从书架取出,那么工作人员想要找到这本书,就要花上一些时间了。”而图书和书架同时安装智能感应芯片后,书在任一书架都能被迅速定位。
公共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的信息和技术中心,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现在图书馆的馆员们基本上都在二线从事研究工作,场馆内基础的人工服务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智慧图书馆则作为服务的辅助。”汤肖锋介绍。
记者了解到,长宁区图书馆超过九成的研究人员都有专业职称。每年图书馆要新增哪些馆藏书目、文献,举办哪些活动,也由专业人员研究后制定。此外,结合长宁区内程十发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等丰富的文旅资源,长宁区图书馆还设定了“海派文化”这一特色馆藏主题,定期增补相关文献资料,开展沙龙、读书节等“长宁阅读”品牌活动。
城市第三空间
年出生的孙先良,如今每天都会从位于北新泾的小区出发,步行20分钟来到天山路上的长宁区图书馆,上午、下午各阅读2小时左右,并坚持做阅读笔记。退休前从事化工行业的他,至今仍每天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图书馆是他最喜欢的公共空间。“这里环境安静,读书能很快入门,不受干扰。”这两年,伴随各类扫码需求的普及,他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遇到不会的就问图书馆工作人员,或者旁边的年轻人,他们都会耐心教我。”
没错,来图书馆的并非只有老人,年轻人、亲子家庭正成为读者群的中坚力量。汤肖锋告诉记者,由于长宁区图书馆位于轨交2号线威宁路站上盖,交通便捷,周边商业设施完备,中青年读者已经成为在馆阅读的主力*。“有带孩子来一起阅读的,也有自己来准备考研、考证的,对老百姓来说,图书馆正成为家和单位、学校之外的第三空间。”
“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引入了机器人“小图”,上海图书馆有前台机器人“图小灵”,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名叫“图宝”,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已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风口。
基于20年前“数字长宁”的先发优势,长宁区在年就为区级图书馆引进了“rfid自助借还机”,后又相继于年建成“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于年推出“心悦书屋”——智能采书柜。这些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为年启动智慧阅读场馆与服务建设的先行先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希望让智慧阅读场景走进文化中心和街镇,建设‘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让智慧图书馆的品牌触及更多居民,让科技的进步惠及更多人群。”朱剑伟说。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舒抒
题图来源:舒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