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类题目是小学考试经常会考的,它考验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活跃度以及表达能力等。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口语交际常考题,各位老师和家长可以给孩子练习。
1.刘*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去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刘*同学看书可真认真,书上划了那么多杠杠,有的还作了旁批呢!”刘*听了,挺不好意思的。
(1)管理员的言外之意是:
答案:刘*不应该在借阅的图书上勾画。
(2)如果你是刘*,你应该这样说:
答案:“对不起,我下次一定不在书上勾画了”。
2.你刚迈进中学的大门,班级要组建班委会,竞选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如你想竞选“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三个岗位中的一个,请根据这一岗位的特长需要,从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竞选成功。(竞选词要简短)
答案示例:大家好!我叫XXX,活泼开朗的我永远是大家的好朋友。这次我想竞选班长,一是因为我热爱这个集体,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二是我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把我班建立为优秀班集体是我的目标。竞选成功后,我将采用组织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形式来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努力为班级集体做贡献,请投我一票,谢谢大家。
3.快期末考试了,你正在看世界杯,妈妈发现了,告诉你现在不能看,你要怎么和妈妈沟通呢?
回答:妈妈,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看一会儿球赛能帮我放松情绪和头脑,而且球赛也不会耽误我的成绩,我看会球赛,放松一下,等下就去学习,可以吗?
4.李容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医院探望她。李容请张林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语文老师赵老师,并请张林代自己向赵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赵老师能批改好,让张林后天来时带给她。第二天,张林把李容的作文交给赵老师时,对赵老师说:
根据语境,写出张林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45个字。
赵老师,张林生病住院了,不能按时交作文,她感到很抱歉。这是她写好的作文,她想请您改好作文,让我明天带给她。谢谢您!
5.新学期,初三的小丽想参加学校的集体舞训练,但是妈妈死活不同意,原因是担心小丽跳舞会引发男女情感问题。作为小丽的同学,你应该怎样去劝说小丽的妈妈?(话语要得体适当)
示例:阿姨,跳校园集体舞真的有好多益处,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我们也觉得跳舞与平时同学之间的交往差不了多少,不会引起感情问题。您放心,就让小丽参加训练吧!
6.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2分)[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7.在信息化时代,汉字的电脑输入速度相当快捷,且易保存、修正。因此,不少同学不愿练字了,青少年的汉字书写差得令人担忧。你对此有何看法?
信息化时代,我们仍然要认真练字,要写得一手好字。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练好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或“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即所谓“公公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8.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①示例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示例二: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美丽人生
9.亲爱的同学,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使人着迷,令人陶醉。文学,正是它伴随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走进过去和未来,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我们现在就要成立班级小小图书馆,开展借书捐书和读书活动。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你将用怎样富有鼓动性的话号召同学们参加活动,积极热情地给班级小小图书馆借书捐书并热爱读书?请写在下面。(2分)
(2)大家借出的及捐出的书阅读权属于全体同学,所有权仍然属于原主。你捐出的爱书被赵晓亮同学借去看,三个星期了,你想让他快点放回书柜,该怎样跟他说明,既让他养成及时还书的习惯,又不伤害你与他之间的感情?(3分)
(1)例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文学的志愿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请慷慨大方地带着你的爱书一起走进我们的小小图书馆吧,让我们燃起文学的热情,遨游于文学的海洋,一起感受成长的喜悦。(意思对即可)
(2)例如:赵晓亮同学,你捐的书我已经仔细读完了,是一本好书,我读完它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好书大家都爱读,我们得及时放入书柜,保证它们较快地在同学们中间传阅。你借的那本书读完了吗?还请快一点放回柜,好几个同学都想读它呢。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根据中国长城学会所做的关于明长城保护情况的调查,人为破坏比自然破坏对长城更具威胁力。目前来看,对长城的人为破坏,主要是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