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联合发布《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名未成年学生、名家长、名教师的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教育监管、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主要趋势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
为帮助大家理解《报告》内容,更好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我们推出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今天是第4期——《构建“家庭-学校-互联网”联动系统,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
(点击查看相关链接)
作者:高文珺
近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全国6—18岁未成年人、家长和老师的大规模调查,全方位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中,关于未成年人上网教育和管理的研究发现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报告数据看,短视频和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减少青少年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但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不足半数。三成多的家长网络素养不是很高,四分之一的家长存在一定网络依赖,在家长经常玩手机游戏或是看短视频的家庭中,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更长。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都会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的网络安全教育,但仍有两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没有考虑过网络安全防范问题,并且在一些安全问题上,还有近半数或超过半数的未成年人未形成防范意识,如避免在网上过度消费、分辨网络谣言、举报不良内容等,这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涉及较少的一些方面。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未成年人的行为源于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而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既包括其直接接触的环境,比如家庭和学校,又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比如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策法规等。现代社会,互联网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环境系统之中,与家庭和学校环境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直接作用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家庭和学校与互联网相互作用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比如,从此次发布的报告看,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适度监管和正向榜样作用,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的网络依赖。家庭和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上的缺失会直接体现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短板之上。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学校环境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沉迷程度。亲子关系上,父母对子女越了解、亲子互动越是频繁、亲子关系越是亲近,未成年人会越少依赖网络使用来满足心理需要,上网动机减弱。教养方式上,当父母与孩子关系亲近又能严格约束、管理孩子的行为时,孩子网络沉迷可能性最小;而当父母与孩子关系疏远又对孩子行为缺少约束的时候,孩子网络沉迷可能性会大幅提高。学校环境方面,学校开展的网络素养教育越全面、越丰富,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水平越高,网络沉迷概率也会明显降低。未成年人是否适应学校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网络使用,不喜欢学校、同学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动机更强烈,网络沉迷风险也更高。
因此,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引导和网络保护要采用系统化的视角,除了*府的*策引领和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外,还要注重“家庭-学校-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促进家庭、学校、互联网系统的良性互动,才能既满足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需要,又能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降低遭遇网络不良信息或其他网络侵害的可能性。“家庭-学校-互联网”良性互动系统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依法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多方协作网络保护格局。要尽快推动法律规定的各方主体落实责任,推动*府、社会、平台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协作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发挥*府在网络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监管平台治理的同时,协调社会资源,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
第二,借助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平台在研发优质数字内容、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线上公开课、趣味短视频和视频、互动程序等形式,配合学校和家庭提升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网络素养,协助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
第三,协调社会、学校、企业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改善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让家长与子女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升家长网络素养,使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有合理的认识和了解,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网络行为开展引导和教育。
第四,深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从全社会范围来讲,学校教育才是真正能够实现全覆盖的教育路径,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困境家庭等父母和监护人没有能力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家庭,更加需要依靠学校来实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扩展未成年人线下生活空间。从现有研究来看,对于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管理、引导和教育,疏导效果要比堵截的效果更好,转移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线下生活时间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在*府协调下,让公园、体育馆、图书馆等场地与属地社区联合,在空暇时间和周六日免费开放,合理、量力组织活动,通过社区、学校、家庭的联动,丰富未成年人线下活动的内容和场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