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查
TUhjnbcbe - 2023/4/3 19:11:00

一刻钟,也就是15分钟。它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如今还能衡量生活的便捷度与幸福感。近日,商务部等11部门发文确定了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和普陀区均入选。

年1月份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上海的社区生活圈配套愈加完善,功能日益丰富。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我们最直接联想到的是便利,但上海的探索远不止这些。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圈有多大?大概3平方公里。这个圈里有多少人?常住人口大约5万到10万人。这个圈用来干啥?要在附近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空间是美好生活的载体。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大家第一次对便捷生活圈的时间、空间及功能有了清晰认知。如今,在上海的社区生活圈内,居民不仅能方便快捷地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能轻松办理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民生刚需,更能在生活圈内找到休闲、文化、艺术、体育等配套设施,生活内容多姿多彩,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和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服务市民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活规律来看,社区中步行15分钟以内的空间范围,可以基本满足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在近日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讲述了近年来上海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的实践和心得,一个个本地化的解决方案,构建出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命共同体。

第一座“高线公园”

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往年不同,它借由艺术季品牌向全国和世界介绍上海社区生活圈的经验,让艺术季平台成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更大舞台。上海期待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乃至全国开展实践,并以大型文化活动为触媒,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1个主题演绎展区、2个重点样本社区以及18个体验社区,构成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活动框架。来到艺术季重点样本社区——普陀区曹杨社区,行至兰溪路口,一座刚刚启用的名为百禧公园的“高线公园”绝对会吸引你的目光。

有人说,“高线公园”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如首尔、纽约等地都有这样的街区花园。通过对城市局部老旧空间的改造,建起一座线形的“空中花园”,兼顾美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并不富裕的剩余空间,这成了近年来国际化大都市探索城市空间利用的一条重要路径。

事实上,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居住区,曹杨社区的规划设计具备先进性和超前性。“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曹杨社区的序厅展场就设在百禧公园。”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张玉鑫表示,百禧公园在改造前是运营了近10年的曹杨铁路综合市场,虽然曾经为群众提供了生活便利,但随着曹杨商业网点的不断丰富,这样一个老旧农贸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闲置的市场也失去了邻里交流的空间属性。于是,市场于年正式关停改造、华丽转身,如今成了上海第一座“高线公园”。这个公园让大家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可以满足散步、打球、休息、观景等休闲需求。路过的市民对百禧公园交口称赞。

为了打造“高线公园”,普陀区充分听取群众需求,广泛征集意见。如今,百禧公园虽然刚开张不久,二层的“云上走廊”已是人来人往,一层的篮球场也打起了比赛,负一层的空间则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展览……

在百禧公园中段兰溪路北入口处,记者还发现了百禧驿站。这座驿站原为铁路市场用房,经过改造后成为颇具特色的“歇脚站”。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驿站在提供咖啡、简餐等服务的同时,还邀请美食家、艺术家、主持人等在此开展餐桌礼仪、花草艺术、旗袍文化、儿童演讲等主题活动。艺术季后,驿站将作为社区服务点继续运营,为前往百禧公园游览的参观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室内休憩空间。

曹杨社区让我们看到老社区在空间改造后的新潜力。改造项目为居民15分钟的动线上增添了更多生活节点,弥补了公共活动与休憩空间的缺失,打造有温度的生活场所和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容更加丰富。

能“搞定一切”的昌平路

上海每个街道都有各自的人口、环境等特点,很多街道都因地制宜在服务半径内构建属于自己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中江宁路街道就选取了“集中”的方式。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昌平路号的“静·邻一家”江宁路街道社区*群服务中心,如今是附近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据点”。在这座7层楼、占地多平方米的社区*群服务综合体里,集合了*建、*群、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功能,平日里的生活事项咨询受理等综合业务也都能在这办理。

在“静·邻一家”二楼图书馆,80岁的邱先生正在看报,自从有了这个图书馆,来这里读书看报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活动。“每天步行5分钟就能走到这里,图书馆的环境好服务也好,有时家人还带着孙子来这里参加读书活动。”

这座街道图书馆虽然规模不算大,却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馆内的自动借还书系统,在上海市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中名列前茅。“我们这里每本书都有两个标签,一个是上海图书馆制定的索书号,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制定的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我们可以用一辆智能书车把书精确还到书架上。”江宁路街道图书馆负责人朱宇翔表示,智能还书系统不仅提升了街道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还吸引了更多市民将阅读作为生活圈中的重要内容。“街道的智能图书馆以及儿童阅读区备受附近居民的喜爱,每到周末,这里人气都非常高。”朱宇翔说。

“街道以‘静·邻一家’作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点,优化公共服务站点布局,在昌平路上整合*建群建、事务办理、日间照料、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可达的‘家门口’服务圈。”江宁路街道*工委副书记朱凤介绍,江宁路街道面积1.84平方公里,拥有7万多人口、16个居民区,这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属于人口密集街道,不过街道居民生活半径相对集中,并且基本都能在15分钟之内步行到昌平路,因此在这条路上“集中式”布局一条生活服务、*务服务“中心带”成为街道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落脚点。

“静·邻一家”的对面就是江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市第一批、静安区第一家实行“全市通办”“全年无休”的服务点,承接项事务受理,年均受理量达15万件。记者来到该中心时,正好碰上留学回来的张思雨在办理就业创业证,曾经繁琐的办证流程如今只需10分钟就能全部搞定。“前几年听说办理这个证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很多*务事项在这里一个窗口就办好了,从家里走过来也就10分钟,实在是太方便了。”张思雨说。

“在街道内,有不少服务功能是少于15分钟就可以实现的,比如一些为老助餐点在附近的社区居委会就有设置,街道服务层面会着力解决更有普遍性的问题。”朱凤表示,除了*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外,昌平路上的这条“服务带”还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管理服务站点。此外,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也于10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包含长者照护之家、长者食堂、家庭医生工作室以及爱老家园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和设施,老年人在这里又多了一处生活园地。

创造更高层次生活供给

在社区功能建设越来越丰富完善的现在,除了将各种服务功能聚合以外,生活圈里应当拥有更高层次的供给。

什么是更高层次的供给?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供给,社区里还应有一些空间可以调动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唤醒百姓对本土文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查